本來以為對機殼不會再有換換病,上一個6K的訂製款ITX機殼已讓我退燒,
但是因為搬家在即,未來預計採用雙螢幕,而新的桌子放雙螢幕後,桌面上較難再放個機殼,
....總之敗家的理由都是假的,敗入手裡的東西才是真der,共勉之。
因此為了在桌面下放個機殼,選定ATX靜音型款式,幾番尋覓後,決定再度投入Fractal Design的懷抱,好久以前買過Fractal Design的R3,當時還特地託家人從國外帶回來,後來台灣也有代理,現在也都出到R5了...這次選購的是Define C,屬於體積較迷你的款式,雖然一樣可支援ATX板子但擴充性略差,但用料及靜音功能並沒有少太多,反而說這尺寸的ATX機殼反而剛好對我胃口。
外箱背面是機殼的配置與擴充能力介紹,空間的犧牲主要造成硬碟安裝數量減少,但對於水冷散熱排的支援能力倒是沒有少,這部分後面再介紹。
拆開包裝,馬上映入眼簾的是FD廠一貫的保麗龍緩衝材及黑白配色設計。
外觀上最為明顯的是機殼頂部,塑料材質並鋪設吸音棉的上擋板,可視需要換成頂部開洞+濾網的方式。
機殼的開關及I/O埠也位於上方,機殼放置桌面下時使用較為方便,共有USB3.0埠*2+耳機與麥克風輸出各1。
與R5系列不同,Define C的前方面板並非可開門設計,而是一片式擋板,材質是塑膠但有髮絲紋路裝飾。
前擋板左右邊是前風扇進氣孔,正面也鋪設吸音棉,Define 系列機殼一貫的設計就是滿滿的大平台吸音棉啊。
機殼正面及下方都有快拆式濾網,方便更換。
下方濾網採用抽拉式設計,在前面板拆除時會凸出機殼。
正前方濾網則是左右開啟,打開後可看到預裝的12公分風扇。
濾網孔洞不算密集,外觀像紗窗,可保有一定的通風能力(但當然防塵能力會下降)。
正前方風扇安裝位置,最多可以安裝14公分風扇*2 or 12公分風扇*3 or 360mm水冷排(但是須拆除底部硬碟架)。
背面也開了不少通風孔洞,整個機殼預裝只有2個12公分風扇,前1後1,左右側板採用手轉螺絲。
底部電源安裝位置也有手轉螺絲快速拆裝設計。
因為是放在桌面下,外觀不需要太華麗所以選非透側款,因此左右擋板內部都鋪滿吸音棉。
回頭看正上方的塑膠擋板,很可惜這邊是塑膠材質...顏色跟旁邊機殼有落差,如果是金屬材質就太好惹。
上方擋板拆除後最多可安裝12公分風扇*2或14公分風扇*2,水冷排可支援到280mm,但因為上部空間不算充裕,要注意水冷排厚度,看是否會擋到元件或線材。
上方擋板內也有鋪設吸音棉,廠商還另附一片磁吸式濾網(其實就是PVC材質洞洞板+雙面膠黏上的軟磁條)可做更換。
蓋上濾網後的樣子,不過我的配備沒有這麼高端,不須如此高端的散熱能力,所以還是換上防塵吸音的擋板。
內部空間一覽,CPU後方有開洞可快速拆裝散熱器,不過目前是被2.5"硬碟架給擋住,機殼多處有設置出線孔及束帶捆綁位置,底部電源處也有蓋板,外觀上有加分(不過蓋起來後都看不到就是,除非用透側款)。
底部電源上方的開孔,個人推測是幫助電源散熱的。
出線孔的位置都有設置橡膠緩衝墊,避免機殼刮傷線材。
機殼IO全數採用黑色線材並集中設置,讓機殼內部看起來清爽許多。
目測這些線材也都採用可拆式設計,所以立刻就先拆坐墊...拔掉前方音源線,用不到的線能省一條是一條。
機殼背面,IO線材原廠已用預裝的整線帶捆在一起。
主機板後方的2.5"硬碟架,最多可安裝3個2.5"硬碟,硬碟架採用快拆手轉螺絲與機殼固定,但鎖硬碟上去還是得用一般螺絲起子+螺絲。
機殼前方底部是硬碟架位置,可安裝2個3.5"硬碟,此機殼預設的硬碟數量是3.5"硬碟2個+2.5硬碟3個,其實硬碟擴充能力不算太差。
底部濾網是跨越機殼的整片式設計,除了後方電源外,前方硬碟空間的防塵也有照顧到。
前方硬碟架是可拆除的,拆除後可裝3.5"硬碟*1或是12公分風扇*1,如果機殼前方要裝360mm冷排,則底部硬碟架必須拆除,但拆除後最多就只能安裝1個3.5"硬碟。
底部腳座為了閃過整片式的濾網,採用特殊設計,中間缺了一個洞...
濾網會剛好繞過腳座的洞,不過這種設計讓腳座無法隨意更換...是我覺得失敗的地方!!
背面的藏線空間約1.7公分深,個人覺得稍微淺了一點。
拆硬碟架一定要先拆坐墊把上面這個擋板移除,才能順利把硬碟架取出來。
介紹暫時到此,先來裝機吧!!選了幾個靜音款的配備,首先是二手收來的全漢電源,全模組化+低負載時風扇停轉設計,還是80+金牌呢...希望不會成為重開爵士....選用750w是為了未來SLI鋪路。
新購的ATX主機板,因為CPU暫時沿用舊的i7-6700,所以換上I家新的Z270晶片主機板,剛好網購通路有特價,入手價4.5K,而ASUS官方自己也有做活動,買主機板登記送滑鼠,到時滑鼠賣掉後又能貼一筆,換算後大概3.7K就能買到Z系列晶片的中階款主機板,實在划算啊。
另外購入的M.2 SSD:INTEL 600P 256G,這是剛收到時拍的,上機時會另外加上散熱片,Z270主機板上有2個M.2插槽,不插滿覺得對不起自己,目前512G以上的SSD價錢還太高,暫時先用小容量款式。
散熱器也換上利民Macho 靜音款,低溫CPU就直接不用風扇,靠機殼前後風扇對流來散熱,SSD加上散熱片後安裝在CPU與顯示卡中間的位置(EVGA字樣上方銀色散熱片就是)。
顯示卡沿用舊的GTX1070,之後再考慮是否收張1070來玩SLI...畢竟這是我換Z系列主機板的目的之一!!
顯示卡沿用舊的GTX1070,之後再考慮是否收張1070來玩SLI...畢竟這是我換Z系列主機板的目的之一!!
整機的風扇配置:後方12公分風扇(可惜只能用12公分),前方14公分風扇*2,且冬天時可考慮只接上方那顆風扇的電源,但因為利民TY-147低轉時還算安靜,所以還是把兩顆風扇都啟用。
因為機殼前方少了硬碟架,反而前風扇能直接吹過整個機殼不會被硬碟架擋住,整體散熱能力應該會比老大哥R5更好一些才是。
因為機殼前方少了硬碟架,反而前風扇能直接吹過整個機殼不會被硬碟架擋住,整體散熱能力應該會比老大哥R5更好一些才是。
Define C 機殼的缺點之一,就是這個出線孔的位置不甚理想,如果主機板上的SATA插槽是90度,會幾乎對到出線孔旁,讓安裝SATA線的困難度增加,這次安裝SATA線材的確有覺得多費了點力,USB3.0的出線位置也不是很好,但這是ASUS主機板本身內接USB3.0位置的問題,與機殼無關,但還是覺得這個出線孔再往機殼下方延伸一些的話會更好。
前方進風扇與後方排風扇形成一直線,對於熱量不高的i7-6700沒什麼問題,實測室溫20度時,待機時也才26-27度(滿載稍後再測試)。
背面裝上舊有的SSD*2,紅黑編織線是舊有的延長線,想說放著沒用就拿來用一下。
SSD預裝位置是機殼正後方,適合用傳統的直插式SATA電源線,但現在很多電源供應器的SATA電源線都直接做刺破式,反而與這機殼不太能搭配,所以我另外購入了轉接線,希望不會 燒毀 ~
原本的硬碟架被我拆除,全部用來藏線了,Define C機殼最大能支援的電源供應器長度是17.5公分,但若安裝大瓦數或是非模組化的電源,則建議跟我一樣移除前方硬碟架來藏線。
後來我想一想,全模組化電源線轉接過已經耗損一次,再接個延長線又耗損一次,延長線裝上去也只是比較好看而已,而蓋上側板後又都看不到...所以最後還是拆了延長線,直接用電源內附的線上工,不得不說全漢這黑爵士的線材長得很奇怪,尤其是24pin的部分...要扁不扁,要圓不圓der...
後面也因此清爽了許多,覺得開心。
關於上面提到腳座太矮的問題,後來我拔掉底部的軟膠墊,不意外的發現這腳座還是可以拆下的。
拔掉後的腳座尺寸也剛好適合我之前買的淺金色30mm金屬腳座,可以順利合體。
再用長一點的螺絲鎖回機殼就完成腳墊增高啦,不過可惜原廠腳座是銀色的,我自己的腳座是金色的,顏色略有落差。
但反正放地上不明顯,先湊合著,這一增高足足加了1公分啊!!!
增高的這一公分,讓抽取機殼底部濾網順手很多,原本要抽取會卡到地面or桌面,得把機殼前端稍微抬高才能抽出,實在是個反人類的設計,現在直接拉就好啦!!
最後還是來測個溫度
室溫約20度,待機溫度:
CPU-25度,M.2 SSD-29度,2.5 SSD-32度,顯示卡-35度,接著分別進行燒機測試
CPU使用IntelBurnTest燒機,選項只有調整壓力程度到最大,其餘不動,滿載溫度大概停在69度,4顆核心平均約67度。
PWM系統風扇轉速拉高約100%,CPU是12公分風扇,轉速430->1123,Chassis 1跟2是前方進氣風扇,轉速500->900左右,開始有些微的風切聲,但還是相當安靜。
M.2 SSD則是在 CrystalDiskMark 跑分時觀察溫度,最高大概是49度。
放在CPU背面的2.5 SSD溫度則是從待機32變到37度,CPU溫度稍微上升約1度,不知道是誤差還是因為2.5 SSD就放在CPU正後方的關係?
最後是顯示卡,照慣例用甜甜圈FurMark軟體測試,採用預設值進行測試,燒20分鐘後溫度最高約70度,風扇轉速此時約1750轉,有較大聲的風切聲,但還不算惱人,如果玩遊戲時開著喇叭,顯示卡的聲音其實是可以忽略的。
溫度圖表,滿載與待機溫度落差最大的是CPU,畢竟散熱器上沒有風扇直接吹,但個人覺得燒機67度不算高溫;M.2 SSD加上散熱片後最高溫49度也還能接受;2.5 SSD溫度變化直接無視...顯示卡燒機69度也還能接受,就是噪音稍高,但這應該是EVGA顯示卡的問題(?)與機殼關聯較少。
結論
優點
1.ATX機殼中較小巧的體積,省去硬碟空間,但其他配件、散熱與防塵能力不因此縮減。
2.用料紮實的鋼板與吸音棉,搭配PWM風扇,一般使用幾乎無聲。
3.燒機測試時尚能保持靜音,個人對於噪音表現要求較高,但測試時的音量都還在個人接受範圍。
3.燒機測試時尚能保持靜音,個人對於噪音表現要求較高,但測試時的音量都還在個人接受範圍。
缺點
1.線材出線孔設計位置可考慮再往機殼前方移動一些,目前的位置插拔SATA線不太方便。
2.後方整線空間深度僅1.7公分,個人覺得加到2-2.5公分較佳。
3.腳座太矮,得自己改裝加高,不然原本的腳座高度很難直接抽出底部濾網。
4.可惜附的風扇沒有PWM功能(吹毛求疵)。
4.可惜附的風扇沒有PWM功能(吹毛求疵)。
整體來說還是頗推薦啦,比起R5相對低廉很多的價格,個人也用不到5.25"空間跟3.5"硬碟,甚至有想直接全部換上M.2 SSD,再省去SATA線材跟電源,那會是多麼清爽的使用方式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