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目標是所有人引頸期盼的9800 X3D,870系列主機板肯定是夠用啦!
X870主機板問題本來就不是夠不夠用,而是...
本篇開箱華碩TUF X870 Plus Wifi及華擎X870 Pro Rs兩款870主機板,或許能做為選購參考!
X870E或X870主機板最大的問題可能就是與X670及B650主機板同時存在,還同時都支援最新的Ryzen 9000系列CPU,我只能說AMD你太佛心啦,這點真該好好學習intel陣營(逃~)
不過本篇還是專注在這兩款主機板身上,X870是目前與Ryzen 9000系列CPU同時推出,定位中低階的主機板,各廠價格帶大概在NTD8,000至萬元,本篇開箱的兩款定價剛好就是$7,990跟$9,990,一個通殺啊(?)
補充:X870 Pro Rs雙11期間搭配CPU還再折NTD1,000,競爭力又更高一些了。
首先是華擎ASROCK定位入門款價位最低的X870 Pro Rs,定價是7990,雙11活動原價屋搭CPU還能直接折NTD1,000,適合預算有限又喜好白色主機板的使用者。
X870 Pro Rs整體而言可以說就是張丐板,不過贏在全白色外觀,也是目前各廠全白色X870主機板裡面價格最低的。
華擎X870三張主機板包括這張X870 Pro Rs及加了無線網卡的X870 Pro Rs Wifi及Steel Legend Wifi都是全白色外觀,價格也很剛好的都差NTD1,000。
X870 Pro Rs幾乎就是Wifi版去除wifi 7網卡的「閹割版」,適合用不上Wifi 7但又想用「新主機板」的預算追求者,但是華擎雙11活動還有Pro Rs wifi搭U購買直接升級Steel Legend Wifi的促銷,等於再省NTD1,000,也是可以考慮的選項。
背面為白灰配色,隨著技術的進步主機板背面通常沒有多少焊點。
雖然定位入門不過華擎仍然在主要M.2 SSD的散熱片加入免工具拆除設計,用手指將圓形卡扣往散熱片方向推即可拆除散熱片。
其餘兩個M.2 SSD大概在第5個PCIE位置,散熱片無免工具設計。
為何說X870 Pro Rs幾乎就是X870 Pro Rs Wifi去除wifi 7網卡的「閹割版」呢,因為無線網卡插槽及後檔板上的天線開孔都有保留,使用者仍然有安裝M.2 wifi 網卡的機會。
於是個人拿之前筆電拆下來的聯發科晶片wifi 6無線網卡來插,網卡加上兩條IPEX轉SMA天線成本才NTD300左右,追求個堪用就好。
拆除供電區域散熱片,使用大面積的厚實鋁製散熱片,無使用熱導管。
採用14+2+1相電源配置,CPU供電雙8P電源,在USB 4晶片上還貼有額外散熱片。
X870 Pro Rs畢竟是入門定位,PCIE及M.2 SSD插槽頻寬配置較差,PCIE槽由CPU提供1個5.0 x16插槽,適合安裝顯示卡。另外由晶片提供1個4.0 x4,但是要跟M.2_2共用頻寬,兩者只能擇一安裝裝置。
M.2 SSD則由CPU提供1個Gen5 x4插槽;由晶片提供1個Gen4 x4及1個Gen3 x4(4 GB/s),而且這個Gen3 x4還要跟SATA1、2共用頻寬,一但SATA1、2插槽有安裝裝置,會M.2_3會降速至Gen3 x2(2 GB/s)...
註:共用通道常是「排除」方式,A插槽有安裝B插槽就無法作用,少部分才是降速,這裡簡化都用「切分頻寬」標註。
簡單來說,X870 Pro Rs比較適合只安裝顯示卡及3個M.2 SDD的基本需求使用者,第三槽雖然只有Gen3 x4但體感差異應該不明顯,個人也偏激地認為說不定多數電腦只用來玩遊戲的這種配置就足夠。
不過說到純白主機板,X870 Pro Rs同價位還有個強力的競爭對手:技嘉 B650E AORUS ELITE AX ICE。
個人認為兩者各有優勢,技嘉同價位但已內建wifi 6E、散熱片更大氣,M.2 SSD也是規格更完整的1個Gen5 x4+2個 Gen 4 x4,品牌名聲(應該)也比華擎更高。
華擎X870優勢在供電相數更多、PCB採用8層板、背板多一個TYPE-C且可輸出視訊,但說真的...優勢並不太優勢啊!
但個人偏心覺得X870 Pro Rs兩個M.2 SSD插槽設置於底部是贏過B650E AORUS ELITE AX ICE的優點。因為如果使用高階、3槽厚度顯示卡,技嘉M.2 SSD就會被壓在巨大熱源之下,也不能更換其他鰭片更具規模的M.2 SSD散熱器。
接著是華碩TUF GAMING X870-PLUS WIFI,以下簡稱TUX X870。
TUX X870屬於X870晶片主機板中高等級,但其實只在M.2 跟SATA插槽規格更完整而已,插槽配置一樣比較適合只有顯示卡、M.2 SSD需求,無其他音效卡、擷取卡、網路卡等擴充需求的使用者。
TUX X870定價是NTD9,990,通路售價含信用卡回饋應該可以壓在9,000出頭入手,同價格帶主要板廠競爭對手有技嘉Aorus Elite、微星Tomahawk及華擎Steel Legend。但個人覺得其中技嘉Aorus Elite及微星Tomahawk定位還是較高階一點點,TUX X870跟Steel Legend則功能較陽春一點點,價格也較低一點點。但在差異不明顯的情況下可能使用者還是挑喜歡的廠牌來選即可。
還是有附信仰貼紙耶!
其他配件...除了Wifi天線跟兩條SATA線外,只有1個M.2 SSD螺絲跟3個M.2 SSD用的橡膠墊片。
這張TUF的主機板造型很...TUF,個人覺得還算中規中矩不過於浮誇。
供電配置為16+2+1(80A),搭配鋁製散熱器,無配置熱導管,CPU供電則是使用雙8Pin接頭。
基本的Debug燈...個人覺得這應該要是每張主機板的標配(還是已經是了?)
TUF X870有配置顯示卡快拆,稱為PCIe 插槽 Q-Release,按下實體撥桿就能放開顯示卡卡榫。
但可惜M.2 SSD散熱片全數為鎖螺絲設計,一點都不Q。
但有一說一,拆裝M.2 SSD還是有免工具的M.2 Q-Latch設計,勉強扳回一城。
TUF X870的插槽及通道配置算是合理但不完美,配置兩個PCIE槽,上方為CPU提供通道的PCIE 5.0 x16,下方為晶片提供通道的PCIE 4.0 x4,但是跟M.2_3共用頻寬,兩個只能擇一安裝。
M.2 SSD共有4個安裝位置,其中2個為CPU提供通道的Gen5 x4(其中M.2_2要跟顯示卡PCIE 5.0 x16共用頻寬),2個為晶片提供通道的Gen4 x4插槽,但M.2_3要跟下方PCIE 4.0 x4共用頻寬。
簡單說不切分頻寬的話可以爽裝安裝1個Gen 5、2個Gen4 M.2 SSD,比本篇的X870 Pro Rs更合理一些,但是裝滿SSD後就不能再裝擷取卡、音效卡之類的PCIE裝置。
後IO部分主要提供2個可輸出視訊的USB 4 TYPE-C接口,Wifi 7規格為:2x2 Wi-Fi 7 (802.11be)、Supports 2.4/5/6GHz frequency band、Supports Wi-Fi 7 160MHz bandwidth, up to 2.9Gbps transfer rate.
另外官網特別提到Wifi 7在win11 24H2 版本才能提供完整功能,請記得更新!
簡易心得
個人覺得選購AMD主機板最重要的是先研究好通道配置,尤其在預算不夠直衝頂板時,但有時候頂板配置也是需要研究一下的...也難怪UNIKO還專門出了一篇「X870E、X870 晶片組及總平台擴展性規格詳細解析」的文章,不過那篇文章硬核到我嗑不下去...
總之本篇介紹是個人認為在X870裡價格較低,通道配置也符合個人期待的兩張主機板,在B650跟X670主機板陸續停產或是價格隨人開價的情況下,選購X870跟X870E主機板似乎也是沒得選擇的選擇。
最近開箱幾張新主機板,但這篇相比寫得更隨意一些...覺得每張主機板認真研究下去會讓人厭世...還是覺得intel陣營主機板通道配置相對單純,但可惜無法摻在一起做撒尿牛丸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