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愛用FB的老人,常被大數據推類似的廣告是很正常der,之前就常被推耳夾式耳機廣告。
但其實個人也是在FB改推某X廠的耳夾式耳機後,才猛然想起之前常看到的這款AeroClip。
簡單介紹一下耳夾式耳機,或許該稱為耳夾式藍牙無線耳機,畢竟目前主推的幾乎都是藍牙無線規格。耳夾式耳機算是一種新類型的開放式耳機,非傳統的半入耳或是耳掛型式,而是採用前後夾住耳朵的方式固定。
耳夾方式應該不算新穎的技術,目前也很多廠推出相似產品。雖然個人覺得新鮮度、話題度及震撼程度不如之前索尼的LinkBuds開放式耳機,但的確以功能性來說耳夾式有所改良,不是噱頭而是正向的進步,難怪成為正夯的主推產品之一。
在正式開箱前請容本人先鋪陳一些廢話,個人的耳朵算是高敏耳,耳道式戴不太住,半小時左右就會有難忍的搔癢感。一般半入耳式搔癢感較低,但總覺得耳機隨時會掉落,心裡不太踏實。因此這幾年陸續嘗試過各種耳機,蘋果原廠的、電競的、半入耳的都買過幾款。
此前主力機種是AirPods Pro 2,也先後將AirPods 3及AirPods 4孝敬給太座。自己曾試戴過3及4代,總覺得少了一點安心感呢...
前段提過的SONY LinkBuds個人其實也買過,但實在是抓不到穩固的配戴方式,最終還是被打入冷宮...
而本次開箱的耳夾式耳機類別,個人之前也從淘寶入手了一款Edifier的NewSound Clip(外型跟台灣也有賣的Comfo Clip非常像但略有差異),之後也會與本次開箱的Soundcore AeroClip做簡單比較。
本次會選擇Soundcore的AeroClip,除了想多比較幾款外,主要也是受Picky Audio的影片"Top 10 (Clip On) Open Earbuds in 2025 | With Custom Ranking"影響,雖然該影片AeroClip不是第一名,華為FreeClip才是綜合最高分,之前爬文也是看過有人推華為那款,但就...純個人品牌喜好因素,改選綜合評價第二的AeroClip來嘗鮮。
其實個人也已經預購某X台廠8月要推出的VeraClip,這樣之後手上就會有3款耳夾式耳機,有機會...再開箱介紹吧!
Soundcore是Anker的子品牌,Anker以主業務充電產品較為人所知,不過Soundcore知名度也慢慢在打開,旗下許多耳機喇叭產品,產品線也算豐富。
AeroClip目前共三款顏色:純黑、白金及粉色,因為沒有黑金可選就退而求其次選白色啦!包裝採用白色風格,正面為產品彩圖及標示續航8H+充電盒24H、IPX4防潑水等。
AeroClip淘寶天貓價格850人民幣左右,一般店鋪則可找到678人民幣的價格,京東...不知為何要賣900多人民幣,美亞則是169美金。台灣代理公司貨目前售價是$3,690,算是難得價差較小的公司貨產品?在有24個月保固的情況下,公司貨應該還是目前較好的選擇。
繼續開箱...最外層是簡易使用說明小卡,但只有英文。
說明文件後再下一層是耳機本體及M號及L號兩種厚度的耳機套,如果覺得夾得不夠緊可以考慮裝上。
紙本文件包括一本快速說明書,跟小卡差異在多了耳機有毒物質標示及安全使用、回收指示;一張耳機清潔指示;一張簡易使用說明小卡。
說明文件都是英文,但快速說明書內有QR Code可掃描,掃描後可閱讀中文說明,英文不好的人有福啦~
實體配件則有兩尺寸耳機套及一條USB A轉TYPE-C短充電線。
充電盒本體寬度6cm、高度4cm、厚度3cm左右,表面採用消光設計,正中間為金色廠牌LOGO,外型及質感還算不錯。
背面為TYPE-C充電孔及配對鈕,充電艙不具備無線充電功能,只能接線充電,輸入規格為5V 0.9A,一般充電器應該都能勝任。電池艙充滿電耗時則約2小時,耳機則具備快充功能,放電池艙內10分鐘可以額外播放3小時。
內部耳機擺放方式有區分左右邊,也有設置磁吸功能,耳機靠近即會吸附,如果左右邊放反也會因為磁力相斥而無法放進充電盒。
充電/連接指示燈設置在上下蓋開口處,為白色燈號。
初次使用需移除保護紙。
耳機上也有標示左右耳,雖然方便但因為有些耳夾式耳機已經能做到耳機不區分左右耳能直接互換使用還不影響左右聲道(或許用了陀螺儀?)AeroClip身為價位較高的款式,如果能加入這功能會更加分。
AeroClip白色款耳機及電池艙連結機構採用霧金配色,雖然粗粗一條不過為柔軟可彎折的材質,且整條連結機構都是觸控區,比起細細一條的連接機構更容易操控。
耳機套藉由增加電池艙的厚度來提高夾耳朵的緊固程度,不過本肥宅的厚耳朵表示沒有耳機套就夠緊了啦!
也因此請出太座協助測試,測是心得是耳機套效果感受不明顯,如果覺得夾不夠緊橋一下配戴位置比裝耳機套有效。
AeroClip單邊耳機的重量約6.1g,市面上他廠輕量款大多是5g重,雖然看似有20%的差距但實際只差1g,算可以忽視的重量差異。
再度請出太座協助拍攝實際配戴圖,各款耳夾式耳機主打特色之一就是可作為身上的潮流配件,這點個人是持保留態度,畢竟每人喜好不同。不過配戴的效果的確有點像耳環。
配戴位置因人而異,官方只建議夾到耳朵最薄的地方即可。戴上後多少會有些夾耳的感覺(廢話),但以個人的高敏耳來說還是比入耳式舒服一些。
Soundcore旗下產品有專屬APP。
先以藍牙連接AeroClip再開啟APP,即可看到我的裝置內有已連線的AeroClip。
跳出建議安裝位置的動畫,總之夾在自己覺得舒適且能聽到的位置即可。
可調整的選項包括EQ設定、觸控功能設定、連接雙裝置等。
觸控功能僅有按兩下或按三下兩種,通話功能則不可調整,但應該無傷大雅。
可調功能內容包括上一首/下一首、撥放/暫停及調整音量大小等。
基本功EQ部分,預設值有6種,亦可自訂EQ。
比較可惜的是雖然AeroClip支援SBC、AAC及LDAC三種編碼,但因為iPhone只支援AAC,故APP無法轉成LDAC編碼,也導致AeroClip在連接電腦時只能以AAC連線,得先透過安卓機種切換成LDAC後才能在電腦上使用LDAC編碼。
聆聽心得
AeroClip為開放式耳機,且為了減少與耳道接觸,發聲單元距離耳道入口有些許距離,聽感上有些像是有人在耳朵旁說悄悄話。
也因此同音量下細節不如耳道式,也因為通透開放的特色,較容易受到外界聲音干擾,必須更加大音量才能達到類似耳道式的聽感及避免外界聲音。
AeroClip本質上是開放式耳機,加上又離耳道口有些距離,聲音表現還是弱了一些,雖然廠商強調高低音表現,但個人覺得低音部分還是沒有耳道式優秀,不過實際比較手上另款Edifier耳夾式耳機,AeroClip的聲音表現有明顯優勢,有比較有傷害,中頻跟人聲都更突出、飽滿,多出來的價格感覺是有價值的。
功能性的改善是個人認為是各廠耳夾式耳機的優勢,開放式耳機大概可分為半入耳式、耳掛式及目前這種正夯的耳夾式,耳夾式沒有半入耳式固定不牢靠的問題,也沒有耳掛式重量較重、體積較大及可能影響戴眼鏡的情況,對於耳道的干擾也最少,理論上能減少困擾不少人的耳道搔癢問題。
但在吵嘈的環境聲下,AeroClip這類耳夾式耳機的聲音表現並不算好,很容易受到干擾,先前搭乘機場捷運時幾乎聽不到聲音...但日常在街上行走或搭乘較安靜的火車,甚至近期個人去日本旅遊,搭乘地鐵、JR等時使用AeroClip,聲音調整到60%左右即可有還不錯的聲音表現。
心得
耳夾式耳機為目前正夯的一種開放式耳機類別,個人覺得有效改善先前開放式耳機配戴上的缺點,較不悶熱及壓迫,固定也較穩當,頗適合運動時使用,甚至晚上睡覺也沒掉(但不建議太長時間聆聽),也避免耳道式困擾不少人的搔癢感。但個人覺得耳夾式耳機並不全面,無法作為一款個情況通用的耳機產品,但還好通常耳夾式耳機價格都不高,建議還是多備一副耳道式耳機,視使用環境切換使用。
而AeroClip作為耳夾式耳機中等偏高價位的產品,個人覺得整體質感及音質表現算符合其價格,此外的功能包括IPX4防潑水、LDAC高音質解碼、4麥克風通話降噪等,也算是該有的都有,比較可惜的大概就是無法左右耳互換、無入離耳偵測、充電艙略大等,但應該不算明顯的短版。
最後順便抱怨一下,有幾款耳夾式耳機都以潮流單品最為賣點...個人是不予置評啦,青菜蘿蔔都有人喜歡,怎麼就只有耳夾式強調是身上的裝飾品呢?甚至這次去日本福岡,路上行人帶耳罩是藍牙耳機還比耳夾式耳機多,個人路邊不準確觀察也還是耳道式耳機最常見,所以個人還是希望各廠把心力放在音質或配戴舒適度上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