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

拒絕再投入 Kickstarter

10月的第一篇文章就這麼聳動

滿足我敗家慾望的集資網站Kickstarter,就要這樣被我棄用跟拒絕投入了嗎??


明明我還有好幾款產品沒收到,也還有1款贊助的產品甚至還正在集資...但我相信認為不該再投入的理由放諸四海皆準!!也希望還有心要投入的人做為借鏡(?),以下是我認為目前投入集資產品會遇到的問題

1.時效性太差

有人是這麼說的,贊助集資者是幫助新創公司實現夢想,開發創意產品,而非預購一樣產品,不應該抱持著我付了錢就應該有權利要求盡快拿到他們開發的產品

但事實上不少專案時程規畫得亂七八糟,亂開支票,我認為這些團隊根本有沒有認真在規劃,可能渲染圖畫完,宣傳影片拍完,SAMPLE做完就可以開始上架集資了

接著先將完工時程拉到很近的不遠的未來,吸引人投入資金贊助,接著就是各種看似合理的進度延遲原因,甚至還可能修改原先的產品設計,再一次名正言順的將時程往後延,所以一個方案開始到完成寄送(產品類)的時間可能要1年之久,如果要把KICK等的集資網站當成挖掘創新商品的地方,得先確認自己能否等待這麼久的時間

最後是讓人痛恨的國際快遞,在漫長的等待產品製作完成之後,進入寄送階段,多數開發者選擇經濟實惠的寄送方式,如美國的USPS,我個人認為USPS實惠個屁,經濟強國亞美利堅最爛的一家公營公司,如果物流網發展起來,這家公司應該第一個淘汰


2.產品非如預期

以產品類的集資案來說,集資頁面有拍攝精美具意境的影片,也有精緻美觀的渲染圖,不少公司會先做出試作品,但畢竟是SAMPLE,且只能透過影片或照片窺得個大概,在沒有任何實品能觸摸及其他使用者回饋的情況下,很容易發生贊助者拿到的成品不如原先開發者的描述,甚至開發者在量產的過程中就可能發現與自己原先的設計有落差,品質可能也不如要求,所以又回到第1項開始延後時程,即使延後可能一樣品質不佳,但只能硬著頭皮出貨


3.欠缺雙向溝通與服務

集資方案是這樣的,贊助者做的事就是給予開發者金錢,等待開發者以產品回饋,之間幾乎沒有贊助者參與討論的空間,贊助者在收到最終成品之前,並沒有任何回饋製作團隊的方式,雖然說這樣有好有壞,好處是避免贊助者與開發者意見分歧且與產品可能背離開發者原先的構想,壞處則是幾乎變成單純的贊助者付錢,開發者提供最終成品的"買賣關係"

還有就是對贊助者的服務,就我觀察多數的贊助者在開發者表定的時程內都會耐心等待,但是一旦進度有延遲,少數的贊助者會立即表示不耐煩,但多數的贊助者還是有耐心地表示:"希望開發者雖然延遲,但還是能定時的更新進度",問題就在於開發者的確有不少人疏於更新進度,對於贊助者的提問有時也無視...我唯一想到的理由就是這些新創公司並沒有客服人力,造成原本耐心等待的人也磨光耐心

4.逐漸商業化的集資模式

我記得前一年的KICK是集資時間到後,贊助者就無法再挹注資金,有的開發者會在頁面上補上官方網站的連結,讓錯過的人還有機會能買到產品,今年則是直接在集資頁面最大最醒目的地方放了個"PRE-ORDER"(中文翻譯為預購)連結,讓你不會再錯過購入這些產品的機會,於是讓整個集資行為更像'買賣行為",更像"預購商品",也越來越商業化

另外有的公司就直接表明是在預購產品,例如小米公司推新產品也玩集資(大陸叫眾籌),已經有持續販賣的產品甚至已是非常知名的大公司,還需要眾人幫忙籌錢推新產品嗎?說穿了就只是預購跟炒熱話題,用"集資"的手段做變形的"飢餓行銷",如:"只有集資這段期間能優先拿到產品,只有集資期間能拿到最優惠價格",你說這些有錢到不行的公司還需要集資嗎?

除了有錢的公司為何還要集資之外,有的小公司其實也已經自己有線上商店在販售產品,或是自己有銷售通路了,卻在推新產品時還是一樣從集資開始,這些公司販售產品的收入不夠開發新產品嗎?恐怕不見得....

有些公司甚至一次在兩個集資網站發起募款,國外的大概就KICKSTARTER跟Indiegogo,國內就FlyingV跟KICKSTARTER一起,例如最近SNAP!公司推新iPhone6照相手機殼,就是FlyingV跟KICKSTARTER同時啟動募款方案,國內也找了網站採訪做行銷宣傳,這些公司大可直接推出產品,用集資方式不就是為了先吸金確保收入跟打廣告吧,畢竟集資目前還是有限期限量限價的特色在,吸引人抓緊時間投入金錢,反觀那些擺在商店陳列的商品,可能逛街經過還不會多看一眼呢...

結論

個人在經歷漫長的產品完成等待+貨運速度慢丟包寄失+看清這些商人的嘴臉之後,決定暫時離開KICKSTARTER之類的集資網站

Save Money,Save Your Lif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