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9/1

Phanteks PH-TC12LS 追風者 下吹式CPU散熱器

因為ASUS B250i主機板前後M.2都插上NVME SSD的情況下,會熱得整個主機板+SSD嫑嫑的。

所以依照原本的計畫是先行購入一個下吹式散熱器,到時拿來與Macho 90測試比對,

看下吹式的散熱器是否能幫助主機板前方SSD散熱,不過後來我放棄雙M.2 SSD的計畫了

於是這個又變成...多買的了QQ

不過既然都買到了,還是介紹一下吧。當初在幾款下吹式散熱器中選擇,扣掉最貴的貓頭鷹跟次貴的利民AXP系列後,剩下較平價的幾款12cm風扇下吹式CPU散熱器,幾經考慮最後選擇了Phanteks(追風者)這款 PH-TC12LS。


當初還有兩款價位在1000內、6熱導管、12cm風扇的下吹式散熱器,分別是喬思柏與ID-Cooling的兩款,剛好淘寶有廠商放了這3個散熱器的合照圖,就借我拿來用一下。

雖然都是6熱導管,但是追風者TC12LS的體積較小,理論上散熱效能會略差。


目前下吹式散熱器力求將整體高度壓低,以配合橫躺式或itx機殼,追風者TC12LS的高度有點尷尬,不高不低(下方的側面照片標示高度為含2.5cm厚風扇的高度)。

從側面圖來看,追風者TC12LS的鰭片面積也較小,底座上方也沒設置小面積散熱片輔助,在效能上應該會比其他兩者差。


三個散熱器共通點是採用銅製底座而非HDT直觸,不過ID-Cooling底座看起來是銅原色,沒有鍍鎳之類的來防止氧化。


這樣看起來追風者TC12LS在效能上沒有什麼優勢,那為何冰雪聰明的我還會買這咖呢?

個人考慮的點如下:
1.我用的僅是i7-6700,發熱量不算高,所以不太需要猛獸級效能的散熱器。
2.追風者鰭片黑化加上熱導管配有帽蓋,外觀比其他兩者好看。
3.追風者安裝方式為先安裝底座,再安裝散熱器致底座上,其他兩款都是直接從主機板背面鎖上散熱器。

我認為第3點尤其重要,之前用過的利民散熱器多採用此種安裝方式,優點是拆裝散熱器時不會動到底座,輕鬆又省力,真的是用過就回不去惹。以前安裝帶背板的散熱器,都得一隻手伸到主機板背面壓住散熱器,另一隻手到主機板正面壓住散熱器並鎖上螺絲,非常麻煩,也因此追風者TC12LS就是我當時的不二人選啦,

採用牛皮紙盒包裝(利民表示...),購入的是不含風扇的版本,價格最便宜,但是不包含INTEL 2011跟AMD AM系列的扣具,要想用在AMD最新的AM4腳位CPU,還得額外花30人民幣購買專用扣具。


內部的緩衝泡棉跟白色配件紙盒也與利民產品有87%相似。


所有配件一覽,說明書跟INTEL 115X系列扣具及散熱膏。


這款散熱器的亮點應該是在這個底座扣具,設計理念相當方便,跟利民散熱器底座也有87%相似,不過追風者的扣具做工比較粗糙。


底座安裝完成後,一樣透過中間鐵片將散熱器壓在CPU鐵蓋上方。


附送的散熱膏,型號是PH-NDC,導熱係數只有4.X不算亮眼,在淘寶上的價位也不高,不過這個散熱膏可不只是堪用等級,在最近湯姆鐵槌的85款散熱膏評比測試中,成績可是相當亮眼,這部分最後面再來探討。


目光回到散熱器本體上,雖然追風者TC12LS可支援12cm風扇,但是整體鰭片面積是小於12*12cm^2的,需透過延伸鐵片來安裝12cm風扇。較小的散熱鰭片面積通常代表解熱能力較差,不過相對優點是體積較迷你,比較不容易卡到其他元件如記憶體等。


鰭片整體作工還算優良,只有小部分有點歪斜,黑化也做得不錯,鰭片幾乎都有覆蓋到,真要挑剔大概是前方熱導管帽蓋與後方鋁鰭片中間還有一片金屬,這片金屬目測材質與鋁鰭片不同,而且是用黏的方式固定在鰭片上,看得到一些殘膠痕跡...


側面看鰭片的面積的確不大,從底座起算到上方風扇扣具的高度是4.9cm,如果加上標準2.5cm厚的風扇,整體高度就會來到7.4cm,可能會因此無法適用某些對散熱氣高度比較要求的小型機殼。


底座以3個小凸起設計與底座鐵片固定,這個設計應該是略好於利民的設計,利民只有一個圓形凸起,散熱器放上CPU後底座鐵片比較會亂跑。


熱導管收尾這邊比較醜一點,長度有點參差不齊(好嚴格啊我...),底座沒有拋光,採用同心圓打磨方式,看起來還算平整,但是有一些小擦傷...(是否平整還是要看實際上機的層機跟拆下來後散熱膏的擴散情況才能判定啦!)


因為原本的計畫已放棄,所以這款散熱器應該也不會上機測試,應該會留著當備品或是脫手處理掉,很遺憾無法就散熱效能給予評論。(表示又省了一番功夫)

就效能外的地方來看
優點
1.價格不貴,體積小巧,可支援12cm風扇
2.外觀較佳,黑化鰭片+熱導管帽蓋,整體外觀還算一致(就差熱導管沒黑化了)。
3.附贈的散熱膏效能優良。

缺點
1.低價不含風扇版支援度不佳,僅支援INTEL 115X系列。
2.鰭片面積較小,整體作工也只是尚可
3.散熱器高度略為尷尬,處於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

最後來說TC12LS附送的散熱膏PH-NDC,今年度湯姆鐵鎚網站評測了85款散熱膏,這邊簡單摘錄3個項目的成績,分別是CPU空冷-大型高壓力散熱器、CPU空冷-小型低壓力散熱器、GPU空冷。

散熱膏比較對象則包括常見款貓頭鷹NT-H1、AC MX4、本款PH-NDC(黑線部分),還有PTT有人推薦的PK-3、高價位的Gelid GC-E、訊凱nano奈米散熱膏、對岸CHH論壇有人推薦的德國暴力熊Thermal Grizzly Kryonaut(紅線部分)。

首先是CPU空冷-大型高壓力散熱器。
黑線部分
1st:PH-NDC:35.6度
2nd:貓頭鷹NT-H1:36度
3rd:AC MX4:36.5度
雖然附贈的PH-NDC效能最好,但相差1度內我覺得可歸類為測試誤差,這三款散熱膏散熱能力應該是相去無幾。

紅線部分
1st:暴力熊Thermal Grizzly Kryonaut:34.8度
2nd:Gelid GC-E:35.3度
3rd:訊凱nano:35.5度
4th:PK-3:35.6度
德國暴力熊效能最佳,但是價格也最貴,淘寶上1克裝就要40人民幣。


接著是CPU空冷-小型低壓力散熱器

黑線部分
1st:AC MX4:36.9度
2nd:貓頭鷹NT-H1:36.9度
3rd:PH-NDC:37度
只差0.1度...算是平分秋色。

紅線部分
1st:暴力熊Thermal Grizzly Kryonaut:35.8度
2nd:訊凱nano:36.3度
3rd:Gelid GC-E:36.7度
4th:PK-3:36.9度
德國暴力熊依舊第一名。


最後是GPU空冷

黑線部分
1st:PH-NDC:65.5度
2nd:AC MX4:67.5度
3rd:貓頭鷹NT-H1:68度
PH-NDC又獲得第一名,溫度差距有稍微拉開一些。

紅線部分
1st:暴力熊Thermal Grizzly Kryonaut:62.4度
2nd:訊凱nano:65度
3rd:Gelid GC-E:65度
4th:PK-3:65度
德國暴力熊依舊第一名,其他3個同分同燈。


就便宜常見好購入的3款散熱膏來看,追風者TC12LS附贈的PH-NDC散熱膏意外的表現十分優異,我個人習慣用的AC MX-4雖然也不貴,但是價錢還是比較高...效能反而也略差一些,不過黏性適中,塗抹容易,購入管道也多,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高價位的幾款非液態金屬散熱膏,德國暴力熊具有相當的實力,CPU部分比平價款低了1度多,GPU則是差到5度以上。不過價位很高,淘寶上1G容量就要價40 RMB(還不知道產品真假),同容量亞馬遜上則是要價12塊美金,稅還要另含。相比之下訊凱nano雖然也是高價位產品,但台灣就能買到,也比較不用擔心真偽,CP值較高。

最後的最後,散熱膏我應該會繼續用現有的MX-4,畢竟才剛買了一條4G的,而且最近只有拆裝CPU會用到。以後可能會考慮購入訊凱nano,至於PH-NDC則會先備而不用,也得看是否會與追風者TX12LS一起二手出清。

1 則留言:

  1. 太厲害了,完全是我需要的比較資訊
    下吹式的散熱器,散熱能力夠強又不是上千元的選擇
    真的就是這幾個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