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8/8

Fractal Design Meshify C Dark TG 燻黑鋼化玻璃版 機殼

又...咦我怎麼"又"會用又呢?

總之Fractal Design產品再來一發!

這次是Meshify C Dark TG 燻黑鋼化玻璃版機殼。


開箱介紹比較隨意,文章稍微著重在與同是Fractal Design出品的Define C比較,畢竟這兩個機殼幾乎如出一轍,說是親兄弟一點都不為過。

這次選擇的是Meshify C Dark TG 燻黑鋼化玻璃版機殼,與之前開箱過的Define C 一般非透側板機殼最明顯當然是側板配置有差,換個口味體驗時下流行的鋼化玻璃。


配置為黑色機殼+燻黑鋼化玻璃側板,英文的型號為Dark TG,台灣的Meshify C其實也只有進全透鋼化玻璃跟燻黑鋼化玻璃兩款,沒有進非透側款的版本。


拆光包裝的過程略過,先來個45度(±10度)角的產品照吧。

Merhify C的外型特點是幾何圖樣造型的前面板,搭配一片金屬材質的Fractal銘牌增加質感。側邊配置了時下流行的鋼化玻璃,Dark TG款採用燻黑玻璃,比起全透玻璃版低調許多。


既然稍微著重在與兄弟機殼Define C的比較,當然要擺在旁邊囉(反正內裝換機殼搬家也是要拆下來的)。


上蓋部分Meshify C只有磁吸防塵網,Define C倒是磁吸跟隔音上蓋都有附,讓使用者自行選擇。這方面可以當作Meshify C規格是稍微Cost Down。



正面Meshify C和Define C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取向,Meshify C採用較具設計感、活潑的幾何元素,Define C則是樸素平實的外觀。(不好意思對焦差了)


前I/O也有差異,Meshify CI/O線材無法與前蓋分離,Define C則是獨立模組,拆裝前板不會被I/O線材拉扯。這裡又算是Meshify C的Cost Down了吧...個人覺得前面板連著線材的設計是個過時又不方便的設計。


前方風扇配置完全一樣,甚至正臉的開孔都一樣,Define C的可拆式濾網可以裝在Meshify C上,應該是採用相同模具。


Meshify C的濾網直接設置在前面板上,濾網材質類似海綿,與Define C的濾網構造(類似紗窗)不同。

Meshify C前面板+濾網以卡榫扣在邊框上,跟Define C濾網一樣可拆除清洗,不過拆除明顯比較費力,之後考慮透過改裝來降低拆除難度,但目前還在構思。


目光回到側板的燻黑鋼化玻璃,外層貼有保護用的膠膜,但反而沒貼警告標語了。


側板固定方式採用四角手轉螺絲,螺絲底下都有緩衝墊,避免壓壞玻璃,不過還是建議螺絲不要擰太緊,避免任何傷害玻璃的可能。


燻黑玻璃側板四周有黑邊處理,但目前爬文這黑邊只有裝飾用途。


側板前後方貼有緩衝墊,至於為何上下反而沒貼呢?是因為上下的緩衝墊是貼在機殼上,之後會看到。


內裝不意外的與Define C完全相同,差別僅在附的風扇、PCI檔板、3.5硬碟抽取架配色不再是黑白配,Meshify C統一改為黑色。

不過鋼化玻璃版的機殼(不管是Define C或Meshify C),機殼左側都多了固定鋼化玻璃用的螺絲座,一般版的沒有設置螺絲座,甚至連預留孔洞都沒有,用膩了想單買玻璃側板來換都無法(不過側板好像也沒看到在單賣)。


側板與鋼化玻璃的固定處都設有橡膠材質的螺絲座,可減少玻璃與機殼硬碰硬的情況。


從機殼側板上方溝槽可以發現Meshify C貼有緩衝墊而Define C一般版沒有,一般版的溝槽是固定側板用的,所以鋼化玻璃款的機殼如果也用膩了想單買一般側板來換也...還是可以啦,暴力拆除這條緩衝墊即可(不過側板好像也沒看到在單賣+1)。


另外一個Meshify C 較可惜的地方,右側板不再附有吸音棉,不過Meshify C不是靜音走向的機殼,沒吸音棉好像也是正常的。


兩個機殼底部都一樣是整片可抽拉式設計的濾網,不多贅言。


兩個機殼附的風扇規格一樣,都是預裝2顆Dynamic X2 GP-12 風扇,小3pin接頭,僅扇葉顏色有差異。


研究完差異了,直接跳到設備移機完的成果圖,雖然換成鋼化玻璃側板機殼了,但依舊使用不會發光的屎色貓頭鷹風扇。


蓋上玻璃側板,黑嘛嘛的什麼都看不見呢...


塞回放置機殼的角落並開機...由於我連主機板的RGB燈效都關了,其他包含風扇、顯示卡、記憶體都不會發光,只勉強能看到主機板的橘色指示燈。


覺得這樣不行,還是把主機板燈效開啟吧,不過多數燈效被塔型散熱器擋住了,也許以後有機會換水冷時再來搞燈效吧。曖曖內含光的效果其實還是不錯,燻黑款質感的確比全透款好一些。


接著是溫度測試,這裡另外做了幾個比較,比較標的一是Define C正常配置。


比較標的二是Define C拆掉前面板(但濾網保留)。


比較標的三是Meshify C (但頂部同Define C採用封閉吸音棉上蓋)。

為什麼做這些比較呢,因為Meshify C內部配置與Define C大致相同,但前面板採用大面積沖孔網,理論上散熱會比Define C前面板左右兩側進風的方式更好,所以想來實際驗證一下。

測試硬體及環境
室溫:約27度冷氣房
處理器:i5-8400
顯示卡:EVGA GTX 1060 6G 單風扇
散熱器:利民 Hr-02 Macho無掛風扇
前風扇:貓頭鷹A14 PWM*2 固定1300轉
後風扇:貓頭鷹S12 PWM 固定1100轉
顯卡風扇:固定65%約2500轉

這樣的中階配備應該還算符合一般人的配置,為了避免PWM控轉影響測試結果,風扇都固定轉速,但老實說前方A14風扇2顆1300轉的噪音頗高,顯卡風扇2500轉聲音更是驚人。

CPU採用AIDA64燒機3次取平均,顯卡則是Frumark燒機2次取平均,每次燒機時間都是10分鐘上下。因為CPU各核心溫度變化比較劇烈,顯卡則是5分鐘後大概溫度就穩定到頂不再變化,所以顯卡偷懶只燒機2次。

數據紀錄如下表:


轉成長條圖比較清楚易讀。


Define C拆除前面板後,CPU及顯示卡溫度都下降了約2-2.3度,Meshify C的測溫結果則大致與Define C無面板相同,只略高0.3至0.5度。

以本次測試結果來說,拆掉檔風的前面板,在前後風扇高轉速、進風量充足的情況下,個人的中階配置也大致能降低2度,個人推測如果是高發熱的配備,或是使用較差及轉速較低的風扇,差異還會更大。

至於噪音差多少?我只能說在系統風扇跟顯卡風扇都提高到如此的轉速下,什麼吸音棉都檔不住噪音,兩個機殼根本沒差別。

結論

與Define C比較:

優點
1.較有設計感的前面板。
2.通風優良。
3.USB3.0線材比較軟Q

缺點
1.前面板I/O與面板為一體式設計,拆除前面板會受線材影響。
2.上蓋無提供封閉吸音棉可選,僅有磁吸式塑膠沖孔濾網。
3.側板無鋪設吸音棉。
4.價位只比Define C便宜一咪咪。

Define C的配置比較類似目前時下流行的全玻璃側板機殼,機殼正面無開孔,僅依靠前面板的左右側開孔進風,如此的設計肯定影響散熱,有些機殼甚至成為悶罐,Define C的優勢應該是開孔較大,不致成為悶罐。

Meshify C外觀則如同以前較流行的前面板沖孔網設計機殼,散熱依本次測試來看的確有改善,但相對的灰塵肯定吸得更多,有一好沒兩好。

Meshify C身為Define C的兄弟,改良了外觀並增強了散熱,但也犧牲了不少中高階機殼該有的配置與格調,而價錢卻沒因此便宜多少...個人覺得頗為可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